《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是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该书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James L. )在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景军教授主编,中译本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文版序言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英文版于2000年经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推出,之后陆续被160多名外国学者引用。如今有幸刊印中译本,有赖于出版社之慧眼、译者之努力、编辑之付出。
纳入书中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材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收集,所以涉及的内容距今已至少有20年之隔。书名提到的“小皇帝”指独生子女,但即便不是独生子女,也是当时农民有感而言的“金贵娃娃”。这言外之意是说论文作者当时关注的儿童们在家庭中地位、在社会中的权益、在消费领域中的作用,可谓前所未见,与中国经济发展促成的消费文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的快速崛起同样密不可分。
文集共包括九篇论文,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有鉴于此书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华琛教授(James L. )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自然包括了华琛本人。在其他作者中,一人是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小皇帝”一词会立即使得读者联想到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华关心的食品和饮食习惯所代表的代际差异问题与景军讨论的科学话语、宗教信念、电视广告在儿童食品消费领域的博弈问题都分析了儿童、家长、老人三代人的代际关系。
悖论、矛盾、反差甚至具有讽刺意涵的现象,也是论文作者高度关注的具体问题。乔治娅 ·古尔丹( S. )分析了中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与发达地区儿童肥胖问题的反差。伯娜丁·徐( W.L. Chee)利用在北京收集的调查材料解析了“快感与压力悖论”,试图说明儿童们对时尚食品的追求既带来愉悦,但也屈服于同伴压力,甚至会因没有享受过某种昂贵的儿童食品而受到同学的讥讽。高素珊( K. )有关爱婴医院的论文针对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社会现象:爱婴医院一边鼓励母乳喂养的科学观、一边又允许跨国公司在院内推销奶粉,两者各有自身逻辑,前者的逻辑是医院的责任,后者的逻辑是医院的盈利,两者之间,法规失效,违规取胜。
如此的悖论和反差还见于其他论文。在赵阳的论文中,我们了解到娃哈哈集团开始以民族企业的姿态抵御可口可乐在中国软饮料市场的霸权,但逐步趋于资本诱惑并入一家跨国公司。在玛丽斯·吉莱提(Maris B. )有关西安回民社区的论文帮助我们意识到,到在中国生产线加工制成的西方品牌食品不但被视为时尚食品,而且被视为清真食品。如此一来,穆斯林文化中的食品禁忌由于品牌效益和加工方式而被突破。罗立波( P. )的论文将我们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斗鸡之争”。当时国产荣华鸡快餐店力争在每个肯德基店面附近开业竞争,扛起爱国主义快餐的大旗,一时门庭若市,效益最好的上海黄浦店一年就有300多万利润儿童健康饮食调查报告,但荣华鸡最终销声匿迹,原因之一是肯德基的本土化策略,包括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销售策略和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调整。
华琛教授在最后一篇论文中写道,小皇帝现象多年后必然成为历史的回声,小皇帝也必定成为大人,将以家长的身份参与社会并以家长的眼光审视新生的一代,因而小皇帝变为家长的社会过程对未来研究者而言将别有一番滋味。此言一语道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秘密:一旦离开田野调查现场,我们观察到的社会文化图景和我们收集到的第一手材都会很快地融入将当下改写成为过去的历史之河。
点击今日微信第二条,可试读《全球化的童年?——北京的肯德基餐厅》(罗立波 撰文)
作者
主编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获得终身教职。研究领域先后包括历史记忆、生态抗争运动、儿童饮食养育、自杀及艾滋病;学术机构及社会团体职务先后包括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
作者
伯娜丁·徐( W. L. Chee):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她的研究主题是北京居民的社会认同、城市化和食品消费模式。
马丽思(Maris Boyd ):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博物馆学教授。。她关注西安都市穆斯林的消费文化。
苏珊娜·古德昌( K.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博士,目前为美国史密斯学院(Smith )人类学与东亚研究副教授。她关注中国父母的育儿实践和医药科学的社会意义。
乔治娅·古尔丹( S. ):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目前为孟加拉国亚洲妇女大学(Asian )公共卫生系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包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儿童健康问题等。
郭于华:曾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家庭关系和食物消费等。
景军: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目前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的著作包括《神堂记忆》等。
罗立波( P. , Jr.):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美国戴维逊学院( )人类学系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南部的天主教信仰,以及大众文化与媒体的关系。
华琛(James L.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其著作包括《移民与中国宗族》《东方金色拱门:东亚的麦当劳》《帝制晚期中国的丧礼》等。
赵阳: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央农业政策咨询部门,曾发表多篇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论文。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景 军
引 言 当代中国的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 景军
第一章 丰富的悖论:中国婴幼儿养育方式的变迁 乔治娅·古尔丹
第二章 锦衣玉食,压力饱尝: 北京的独生子女 伯娜丁·徐
第三章 西安的儿童食品和伊斯兰教饮食规范 马丽思
第四章 食物和家庭关系:餐桌上的代沟 郭于华
第五章 全球化的童年?——北京的肯德基餐厅 罗立波
第六章 一个甘肃村庄里的食物、营养与文化权威 景军
第七章 爱婴医院和育婴科学 高素珊
第八章 国家、儿童和杭州娃哈哈集团 赵 阳
第九章 食物如镜:中国家庭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华琛
参考文献
媒体评价
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这个富有争议的议题研究上,景军主编的论文集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全书没有任何薄弱章节。正如华琛教授总结的那样,这本书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儿童健康饮食调查报告,它率先观察到了在对儿童的社会态度上的深刻历史转变。
——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太平洋事务》
本书呈现了一种对文化和饮食行为变迁的丰富描述,指出了研究的多样性以及中国健康研究的未来。
——美国人类学会《营养人类学》期刊
图 书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
景军 主编
钱霖亮 李胜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978-7-5675-5993-6
42.00元
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关注中国独生子女群体的食品消费、全球化经济影响下的儿童食品变迁
本书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James L. )在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包括华琛本人,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全书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
“小皇帝”一词向来被联想到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生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华关心的食品和饮食习惯所代表的代际差异问题与景军讨论的科学话语、宗教信念、电视广告在儿童食品消费领域的博弈问题都分析了儿童、家长、老人三代人的代际关系。
9.20全国爱牙日 | 关爱老年口腔,乐享健康
彭雅)2023年9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副主题是“...(62)人阅读时间:2023-10-26健康生活成为云南底色
大健康产业初显在积极发挥云南白药、昆药等本土企业的带动效应的同时,云南省瞄准特色化...(61)人阅读时间:2023-10-26携手赴社区,共创老年健康生活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7月12日讯】(通讯员:陈黎 谭昱鑫 孙楠)2021年7月11日...(52)人阅读时间:2023-10-26老年人健康宣传(精选5篇)
老年人健康宣传范文第1篇2健康教育对农村老年人体检态度的影响2.1健康教育对农村老年人生活...(153)人阅读时间:2023-10-26健康饮食
演讲文稿:新世纪健康饮食32010年7月20日健康教育志愿者行动队所以我们不得不相信,错误的饮...(190)人阅读时间: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