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新闻资讯实用的生活常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小猪生活-女性生活 本地生活常识 时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聚焦医改 >

换个角度看北京医改

时间:2023-01-29 15:01人气:来源: 小猪生活

又到了每个月装B的那几天。

话说,不知不觉公众号开号一周年了,作为周年纪念,我做个大死,吹段大的。

这次,我结合自己的元素分析法,以忽悠系列(那个系列实际写的是策略设计的方法,教你怎么系统性的制定大型方案的

。看我写的东西别看标题。进去后指不定说的啥呢

)中介绍的方法,为大家解读下17年的北京医改。看了之后,希望你也有能力设计出如同17年北京医改一样的,稳定成功的大型方案。

医改改的是啥?

一个是解决看病贵。按某个2手车网站广告的话说,改革目标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

另一个解决看病难。同样从经济角度看,激活全医疗体系运营能力,提供更多医疗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这次只谈第一个。

既然谈钱的改革,那就要先了解下,医疗行为当中,都有什么钱

粗略来分的话,医疗行为的钱,或者说医院的费用可以分为6个大类。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药费、材料费:这俩性质差不多,可以一起说。

药费、材料费一直是百姓病垢的东西。马赛克的重灾区。其实,这两部分的费用,医院利润极低,主要是厂家利润。(马赛克的部分算厂家收益再分配,与医院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医院在这方面收益的多寡与马赛克没有半点关系。一般群众最容易误解的地方)。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化验费、检查费:这俩情况类似。

化验费、检查费属于有成本有利润的东西。

化验费的成本来源于试剂。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情况的必备消耗品(耗材)就可以了。因为没有加收政策限制,而是最高收费限价,所以化验费的利润占比要比药品、耗材费高一些,化验费的采购成本控制本身也是厂家必须追求的东西。(这就是DRGs支付方式能降低医疗成本的实例。同质化服务,定额支付,生产方必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检查费的成本,尤其大型检查的成本,主要来源于设备极高的维护、磨损和维修费用(维保费用完全不比耗材费低)。因此,基本上大型检查属于做的越多利润越高,做的越少越赔钱。

手艺:中医的针灸、按摩,西医的手术、治疗,护士的打针、输液,还有门诊的医事服务费、住院的日常诊疗费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手艺。这类费用主要是医生的价值体现。相对其它部分,医院获得的利润也更高。同样的,传统物价上出问题的也是这里。医生手艺钱定价太低,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必然要加大其它的部分。而其它部分利润率又低,为了保证基本收益,弄来弄去自然看病越来越贵了。

其它:这里东西太杂,占比又低。就不提了。

大TOP,医院该不该追求利润

一般人对医院赚钱的理解,一个感冒查个几千块的CT,一个咳嗽开2000多的药品,手术台上给你卖手术刀或者卖几千的手术技术。这个不叫医院赚钱,这个叫医疗诈骗,或者叫野蛮生长。

医疗是特殊商品,既要杜绝野蛮生长,又要保证合理利润。什么叫合理利润。我个人的理解是:在保证总市场(总费用)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医院利润在费用中的占比,降低厂家利润在费用中的占比。同时,努力做到总费用增速下降甚至总费用降低。

通过服务更多的病人来获得更多的总利润,而不是通过提高单个病人花费获得更多利润。这样的利润,医院该追求。

医疗是保障行业。任何一家公立医院,尤其是保障性医院,都不可能倒闭的。同样,要保证医护工作人员的数量与干劲,保证医疗市场总产出量。

如果单纯的打压医院利润,而不是调整医院在总市场中占比,结果就是2个,医护干劲降低,总服务量萎缩;国家直接投入提高,国家负担增大。

医院每多赚一份钱,国家就可以将医疗预算转移到更需要的地方,比如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基础医疗建设。反过来,医院每少赚一份钱,国家就得补充一份钱。而这投入的钱就是税收。医院赚的越少,国家投入的越多,税收负担越大,最后还是人民买单。因此,从投入角度来说,医院赚的每一分钱等同于国家投入的钱。(药、耗不是医院赚的钱。那主要是厂家赚的。)

最后的最后,说一句。那些喊着抓贪官救中国的,看看中国历史,有几成问题是直接抓个贪官就能解决的。反腐是医改的方法之一,不是全部。

17年医改都有啥政策呢?开头说了,这篇文章分析的就是钱,因此也仅列出跟钱相关的几个大类:

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阳光采购。同期国家层面推行两票制。

取消挂号费,增设医事服务费。

推行435项收费新政。

获得的成就呢:

药占比降低;次均费用增速下降。

那么,改革成功了吗?必然是成功的。提出的方案与收获的结果一致。

那么,咱们拆开了分析每一条利益链吧。

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涉及医院利益链的都用绿色。利益增长用亮绿,利益下降用深绿;厂家利益用红色。利益增长用亮红,利益下降用深红。

首先,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阳光采购。

看名字就知道,这个政策在药品方面,让医院、厂家均牺牲一部分利益。(TOP:目的不是利益链该分析的。利益链只看设计方向和结果。)

医院的药品,是有15%加收的。这次改革,取消了药品加收,医院利益损失了15%。

同时,实行阳光采购,同时国家推行两票制。具体啥是两票制呢?盗用国家医改专家朱恒鹏教授的一张图来说明一下。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至于两票制结果如何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不知道各位听说过CSO么。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记得国家推行两票制这两年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全国涌现出5万多家CSO公司,还有3家已经上市了。同时期报道的新闻是: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总成果如何呢。写的时候手头突然找不到相关数据了。(这个毛病以后真心得改改,得学习其它专家收集数据的能力和习惯)。直接引用一条新闻吧。

百度随便搜的,有爱自取。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总费用 9个百分点,(43%-9%)/43%=79%。其中15%是医院贡献,6%是厂家贡献。

医改的另一部分,取消挂号费,增设医事服务费。

这是对医院药品改革收益损失的补充,作为医院的基础收益。具体效果与435项一起说。

医改的第三部分,

推行435项收费新政。

435项收费中,分几个大块。

一部分是医事服务费相关费用,比如会诊费等。这与其说是一个利好政策,不如说是对以前一些会诊、出诊等政策空白区的补充。

一部分是护理费和护理技术费。这部分只能说“微利好”。提高费用的同时,部分耗材禁止加收,医院需自行消化成本。与改革前相比,总体持平,略有提高。(举个例子,以前打针5毛,可以加收一个注射器,注射器多钱市场价格,一般2块多钱;现在打针3.5元,但是注射器不能加收了)

一部分是CT、磁共振等大型检查。这部分与其说是“利好、控制、降低、压缩”等等名词,不如说是名正言顺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要知道,以前CT、磁共振可是按人次收费的,一次不管检查多少部分都只能收一份费用。改革后CT、磁共振按部位收费了。虽然降低了单价,但是能准确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总收费基本还是持平的。

啥?你16年你做一个CT花了5000多?笔者胡说八道?这个吧,哥们你收据还留着没,要么去找北京市发改委(物价局)咨询下?

改了这么多,都是基本持平了,那么增长的在哪里。

还有最后一部分费用:中医技术类费用。这一部分的费用是明显增长的。比如以前针灸手法从3元涨到了30多元。而医改后,医院是否效益提高,很大程度决定了医院专业与中医技术的联系紧密程度。

从这个方向上解读17年医改的话。降低挂号费(医院纯利润),药费取消加收,实行两票制(医院负担15%厂家负担6%),提高医疗服务费用保证总量平移(总量平移,医院按照亲中医程度重新分配个体利润)。从总体来说,医药费增速下降。从个体来说,主要是医院的药费拿出来进行再分配,成功控制了次均、药占比。医院实际利润总量上无明显提高。医改监管方向次均、药占全部达标。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说到这里。笔者最后强调一遍。上面这些信息都是背景介绍。笔者讲解的是分析能力与方案设计能力。别光听上半场的故事就跑题……

笔者前文说过。改革目标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这一点不光笔者知道,医改专家们也知道,领导同样知道。因此,改革大方向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进行的。

如果,你要制定一个方案,而且结果必须成功。你要怎么做?

经验?技术?执行?策划?试验?都是必要的,但都不是本质的。

最本质最保险的方法,在笔者的“壳与实”中提过了:先设计一个必然可控的因素,让结果的数字肯定与方案预期最低收益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填充进去各种不可控因素。最后,哪个不可控因素成功了,就吹哪个。或者说,打到哪里,指向哪里。

一堆因素设计完成后,给他们打上一个壳。形成一个完整的东西。再在壳外面添加保护层,让方案的整体可以与主流思潮一致。

如何保证成功?医院药费0加成,做了这一点已经足以。15%的药费降低成果足以让这一次改革在结果上成功。同时打包的“阳光采购”属于不可控效果。有效最好,效果难保。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直接上线阳光采购,不上线15%药费加收,那么北京药费降低就不是9%,而是2%。这种降幅绝对不能证明一次成功的改革。而阳光采购如果完全失败,降幅是7%。这个数字足以体现政府改革力度了。因此,在这个策略的设计里,“不可控的主要管理目标”,提供的是次要的收益;“可控的次要管理目标”,提供的是主要收益。

同理。在“医事服务费、435项收费新政”两项利好改革上。能保证的是医事服务费。本质上说,这个就是对以前挂号费的重整。挂号费有多少人次可是清晰可控的。医院改革损失后弥补的部分也是可以预测的。这方面改革保证医院在药品改革中付出的“15%”损失可以稳定弥补。而作为改革主体的“435项收费新政”属于不可控的尝试因素。因此,导致的结果中,可预估的是:总量平移(-15%与医事服务费增长可预估),稳中有降(医事服务费不够15%)。

因“435项收费新政”中,越贴合中医元素收益越高。也导致了纯西医开药类为主导的安贞医院啊,某悲剧医院的内科啊,大幅度亏损。17年安贞据说亏了一个多亿还是几个亿。同时,以中医技术为代表的某中医医院,看个感冒,化验100,开药100,挂号100,扎个针灸100,做个按摩100

。收的费用多数还是医疗体验,患者乐于接受也可以自主选择。最主要的,费用结构一片大好,医院纯利大幅度提高,医患双方其乐融融。

用稳定可控的利益,与不可控但是收益大的利益捆绑,最终实现数字上的总体成功。

这一点,做的最好的,不是北京,而是三明。所以三明医改全国知名。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下三明医改,看看官方报道的成果。再看看《》的前半部分,(这篇文章后半部分是厂家广告软文)。你会发觉,三明医改设计也是“”的模式。

三明医改玩的更大。稳定可控的成功是违规的二次议价。首先导致结果上的药费大幅度降低。然后,通过各种不可控、甚至无效的利益链如年薪制引入,与稳定的收益相互掩护。最后, 打上一个及其漂亮的“壳”,让有效但是违规的改革方案启动,然后大力执行,通过成果的优异保证结果正确。最终实现改革的成功。

看到了这里。咱们可以顺着思路往下在设计了。

2个方向不变。压制厂家收益,增加医院收益。

北京医改挂号费太贵了

2个标准不变。结果完美,合理增长。

咱们手里有啥利益链呢。耗材加收取消,耗材阳光采购。一个稳定的10%(医院加收),一个不稳定的收益,按照药品推测在3%左右。

化验试剂阳光采购。试剂成本难考,收益难以显示在账面上。应该是作为某些政策的打包

检查,增加单点检查量,最简单的方法是设置检查中心。可以提供分级诊疗需求元素。可以解决中级医院生存压力,可以减少大型医院检查量。趋势明显,量不可控。算一个不稳定收益。

手艺。相对于减量部分,手艺部分可以提价的东西太多了……毕竟从99年到现在,已经欠了市场20年了。调整起来难度太大。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医疗费用账面上野蛮生长。除了耗材0加收外可能同步打包一批,再往后调整就太难了。明显的替代品不多。

下一批改革高概率是耗材+手艺,这次手艺应该是偏重西医了。然后又进入一个微调(攻坚)时代。

看到了这里,你有兴趣设计一个同样优秀的改革方案了吗。改革优化的方向不仅仅是医疗、也包括工作、生活、家庭。

PS:其时吧。上述改革都是医院账面这个范围内。如果把医院扩展到医疗圈,就是另一个档次的改革。把医院扩展到产业圈,又是另一个档次的改革。

PS的PS:纵观中西历史,顺利的改革都是顺资本而行的。淘宝崛起确定小商品价格不是降低了?确定不是卖家多赚钱买家少花钱?

PS3.0:对于医改,我的4句话:

医改本质是5万亿市场及其产业链的洗牌。

大医院一带一路。

小医院为人民服务。

手快有手慢无。政府先干就是政绩。企业先上就是市场。

PS4.0:希望不会因为这篇文章让我的公众号明年变成“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