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小侠生活,为你推荐生活百科新闻资讯实用的生活常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小猪生活-女性生活 本地生活常识 时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聚焦医改 >

医改重点应聚焦资助长期病患

时间:2023-02-11 14:00人气:来源: 小猪生活

政府12月19日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推出五项改革,协助建立「一人一家庭医生」概念,资助患有长期慢性病的人士到私营机构接受筛查及管理疾病,希望改善市民目前看病的模式,达至预防为重,减少公立医院负担的目标。这项改革到底成效有多大,仍有待实践去检验。从目前已在全港十八区设立的地区康健中心的实际运作看,情况未如理想。政府应将改革的重点,聚焦于如何更好地资助长期病患者。

医改

政府提出的五大改革,包括建立社区基层医疗系统,强化「一人一家庭医生」概念;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资助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到私营机构接受筛查及管理疾病;成立《基层医疗名册》,要求所有提供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家庭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员登记加入;优化长者医疗券计划,加码至2500元;以及,政府将成立基层医疗署及策略采购统筹处。

医改

这五项改革的核心要点,就是希望鼓励更多市民采用私营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让大部分病情稳定的长期病患者可以转为使用私家医生服务,而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

公共医疗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主要在于资源,目前的状况就是资源用得不合理,有一大部分病期稳定的长期病患者,过多地使用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导致公立医院无法将资源集中用在治疗重症、急病方面。建立社区基层医疗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将绝大部分必须在公立医院医治、留医的患者,转移至私家医生。

医改

这种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香港已经是老龄化社会,而且专家预测在不久的未来,即将迎来高龄海啸,现在确实应该做好准备,否则未来会出现公立医院不堪负苛的危机。

医改

公共医疗卫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而社区基层医疗改革能否成功,关键的问题仍然是资源能否配置得当。为什么会有大量的长期病患者情愿花长时间轮候,辛苦排队,也要到公立医院看病?主要就是这部分市民收入低,无力花较多的金钱去看私家医生。假如政府能提供足够多的资助,让这部分市民有能力支付看私家医生的费用,相信大部分患者都愿意改看私家医生,改革就能成功。

反过来说,假如政府的资助额「唔汤唔水」,扣除了政府的资助,患者仍须自己支付比公立医院高出数倍、十多倍,甚至更高的费用,那么这项改革就会推动得十分困难。

要达致这项政策的成功,其中涉及多大的公共资源?政府能否长期支付这笔费用?都须有全盘的计算。

从合理应用资源及提高效率的角度看,整项改革其实可以聚焦于如何资助长期病患看私家医生这一点,只须向符合长期病患条件的病人,发放足够的医疗券,并加强监察,保障质素,就可以达至政策目标。

医改

医改

反而,目前已在全港十八区都设置的地区康健中心,其实并不能发挥多大的功能和作用。政府从2019年设置葵涌地区康健中心作为试点,到现在全港十八区都已设置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医改,而康健中心的功能,实际上主要是做会员登记,推动一些推广宣传活动,以及安排康健班、讲座等,对病患者没有多大实质的帮助,反而会令市民对医疗改革产生误解,以为政府的医改只是有姿势无实际,浪费资源,为做而做。

推动以社区基层医疗为中心的医疗改革,重点应该放在如何用好有限资源医改,如何有效资助长期病患者,而不应该将焦点放在地区康健中心。

文: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