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武建国 龚纯 宋玥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题
录
摘要:批评隐喻分析( ,CMA)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的方法对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揭示隐含在话语背后的话语群体的真实态度、意向和情感。本文以美国总统特朗普赢得大选前后的四篇演讲为例,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模型对其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研究表明:特朗普在演讲中大量使用体育类隐喻,更倾向于将国际形势比作是竞赛,而不是战争;在政治话语中,政治家们常常借用隐喻来达到劝说和表达的目的,我们可以借助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展开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真正的政治意图。
关键词:隐喻; 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话语;
文献来源:武建国,龚纯,宋玥.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J].外国语,2020(3):80-88.
作者简介:
武建国,男,山西孝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话语与文化传播,文体学,语用学。龚纯,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英语笔译。宋玥,女,山西平遥人,硕士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语言学通讯推荐视频网课:SSCI期刊论文写作35讲,扫码学习,有1讲视频课是试听的哦
01
引言
随着学界的不断探索,隐喻已经从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转变成了研究话语群体认知取向、思维方式的一种重要工具。进入新世纪后,-Black(2004)提出了一种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在隐喻的分析中引入了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料库分析的研究方法,为话语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批评隐喻分析将社会、思维和语言同时纳入研究范围,以深刻揭示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认知模式等。
作为一类特殊的话语,政治话语与隐喻密不可分,隐喻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人物往往通过政治话语向公众传递某种政治观念或者信仰,依其所想地在公众心中树立某种形象,从而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起到劝说的作用。政治话语中的隐喻不仅仅扮演着修辞这种简单的角色,它还是传递政治思想、塑造政治家形象的有力武器。美国是世界上的政治和军事大国,而演讲与辩论在其政治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美国,总统竞选前总会公开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讲来为自己赢得选票,同时演讲也是一个向民众推销自己、塑造政治形象的好时机。
鉴于此,本文以美国总统特朗普赢得大选前后的四篇演讲为例,对其进行批评隐喻分析,力求找出隐藏在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从而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02
批评隐喻分析与政治话语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和探讨的对象。从(1954)的“隐喻替代论”开始,隐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1936)的隐喻互动学说、&(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等等(详见束定芳2000)。进入新世纪后,隐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隐喻的功能也得到关注,同时,隐喻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如国内学者何中清(2016:43-47)将“三重视角概念”引入隐喻的研究中,建立起了新的隐喻分析范式。在国外, et al.(2017:118-134)提出运用CDA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结构。
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和社会间的辩证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逐渐兴起,成为语言学家们关注的对象。
基于隐喻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Black(2004)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将隐喻看作是两种语境间的转换和两种思维间的交流,隐喻跳出了词句之间的桎梏,其劝说功能得到放大。众所周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彰显隐藏的政治或意识形态动机,而批评隐喻分析恰似一面镜子,将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现实显现出来,揭露在话语背后的语言、思维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我们可将批评隐喻分析看作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对于批评隐喻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国内学者也渐渐开始涉猎,如纪玉华和陈燕(2007:42-48)在对英美政客20多篇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后,认为批评隐喻分析很好地将语言分析与认知理解及社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开辟了话语分析的新途径。
隐喻在使用过程中暗含了话语群体对现实的观点和评价,话语群体在选择用什么样的隐喻时充满了自身的情感因素,他们希望借隐喻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达到一种劝说目的,这也是隐喻最主要的作用。不论国界,演讲与辩论都是政客表达自己思想立场、宣扬自身政治观念、塑造完美形象、推销自己政策的有力工具。在政治生活中,有些问题或观念不能被直接表达出来,而隐喻含而不露的特点恰恰能让这些问题或观念恰如其分地传达给观众。
03
批评隐喻分析模型
3.1 隐喻的识别、描述与说明
正如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为了揭示话语中的权力关系,批评隐喻分析的目的则是将话语使用者的隐含意图显现出来。那么批评隐喻分析又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呢?在话语分析三维模式的基础上,(1995:6)总结出了话语分析的三个相应步骤,即描述、阐释与解释。借助的研究,&Low(1999:88)提出了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1)找出话语中的隐喻;2)找出其中的概念隐喻;3.分析话语使用者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意图。和Low关于隐喻的这一分析方法又为批评隐喻分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基于此,-Black(2004:34-35)总结出了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即文本层面的隐喻识别、话语层面的隐喻描述和社会层面的隐喻说明,为批评隐喻分析搭建起了一个框架,使其更加科学化。
隐喻的识别首先涉及其概念意义,即辨别隐喻是否存在于文本之中,并确定字面的源域和目的域之间是否存在张力(-Black 2004:35)。隐喻首先是一个具体域向另外一个抽象域的映射(如图1)。由于源域( )与目的域( )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构成了源域向目的域映射的条件,在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的过程中产生了语义张力,即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非常规匹配和不协调性。这种语义张力是理解隐喻的关键。比如“这里是花的海洋”这一隐喻中,“花”和“海洋”在语义上并不是常规搭配,两者间具有不协调性,于是两者间便形成了语义张力。社会不断发展,有些张力不断减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公式化的隐喻。
隐喻的描述主要是揭示隐喻产生的语用和认知因素,识别话语中的概念隐喻( )和概念键( key)。隐喻本身是一个连贯的认知系统,概念键、概念隐喻、隐喻之间是连贯的。识别概念隐喻能更好地梳理各隐喻之间的关系,而概念键则像是一棵树的根,将隐喻要表达的意义连贯起来。如从概念键“大国博弈”出发,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据其总结出两个概念隐喻:“世界是一盘棋”和“各国都是棋手”。以这两个概念隐喻为切入点,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目的域与源域之间的张力,理解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如图2所示)。
隐喻的说明是将隐喻放入社会实践维度进行考虑,揭示隐喻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3.2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1997)提出了著名的“整合空间理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整合空间理论中,一共构建了四个空间来动态地研究话语意义的构成,分别是: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空间以及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存在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图式结构,存在着部分映射关系;类空间则是反映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图式结构与特点;整合空间是三个空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新的空间,具有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部分特点,同时又有全新的内容。
整合空间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从语言形式和表面意义背后挖掘出其所携带的态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背后的幕后认知(张辉、江龙2008:17)。这一点与批评隐喻分析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将-Black(2004:34-35)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与整合空间理论结合起来研究,揭示政治话语中隐喻的运作模式以及理解机制暗示某些人自私的句子,并构建出如下模型(图3):
首先,在隐喻识别阶段,我们先识别输入空间1(源域)以及输入空间2(目的域)之间是否存在着映射,从而判断是否存在隐喻;随后进入隐喻的描述阶段,通过识别源域与目的域的类空间,从而推断出隐喻整合空间的内容。在该阶段,源域、目的域以及类空间都向隐喻的整合空间进行投射,形成完整的隐喻,这是在认知层面对隐喻的描述;在隐喻的说明阶段,由于言外语境的存在,所以同时还存在一个非输入空间,与隐喻的整合空间存在着投射关系。
整合空间理论在认知层面对隐喻进行理解和阐释,但是对于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我们还需将非输入空间纳入考虑范围。此处的非输入空间指隐喻发生的语境,具体包括演讲者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以及话语语境等变量,对隐喻的理解也在该阶段从认知层面过渡到社会实践层面。
04
特朗普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
在经历三轮激烈的电视大选辩论后,2016年11月9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本文选取美国新任总统赢得大选前后在公开场合发表的四场演讲为语料对其中的隐喻做批评隐喻分析,揭示隐含在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4.1 研究方法
我们将特朗普的四篇演讲整理成文稿,文本共计约10090个字。第一步,我们首先细读文本,识别文中可能存在的隐喻,把其中常含有隐喻意义的词语作为隐喻关键词。第二步,我们对候选隐喻进行识别,考虑隐喻上下文的语境,检验目的域与源域之间是否存在张力,以此来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候选隐喻,对符合条件的隐喻进行下一步的阐释与说明。通过运用上文提出的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将筛选出的隐喻以学界常规方法进行分类,根据隐喻中所用词组的词汇将所属领域分为9类(如下页表1),如以game,rules,play filed,ahead for等隐喻关键词组成的体育类隐喻;以fight,,,,等隐喻关键词组成的冲突类隐喻;以,,,step,等隐喻关键词组成的旅程类隐喻等。下页表1中的第四项共鸣值()是隐喻关键词总数和隐喻出现总次数的乘积,是研究某类隐喻使用频率的重要参数。
4.2 批评隐喻分析
从表1不难看出,在特朗普的演讲中,使用得较多的是体育类隐喻、冲突类隐喻和旅程类隐喻,分别占总共鸣值的34.73%、23.23%、12.54%。其中体育类隐喻占了最大比重,紧接着就是冲突类隐喻,这或许跟特朗普的个人身份及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特朗普更熟悉商业竞争,而商业竞争就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紧张刺激,有人领先,有人落后。从大的国际环境来说,战争与暴乱的时代已经被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迎头赶上,“国家发展就是一场体育比赛”。每个国家都是赛场上的奔跑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我们不可能随时用武器消灭谁。同时,体育类的比赛能激起人们的激情,让人们更加愿意投身于这场竞赛中。下面,笔者将对四篇演讲做详细的批评隐喻分析,以此来剖析特朗普演讲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4.2.1 体育类隐喻
体育类隐喻是演讲中使用较多的隐喻,体育域(目的域)与政治域(源域)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通过以上模型展开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图4:
如上图所示,两个领域的多个元素间存在着映射关系,特朗普在演讲中将体育领域的竞赛精神映射到政治领域的大国理念中,激起民众的斗志,让民众都投身到这场大国发展的比赛中。“Iknow how they’ve the rules of the game.If you look at the lists,and you’ll see ,,,China— at the top...We’re at the of the list.”这段话选自特朗普葛底斯堡演讲,特朗普效仿林肯总统前往葛底斯堡发表演讲,承诺当选后将实施“百日计划”来使美国再次伟大。在上句中,特朗普将国家发展看作是一场体育比赛。近年来,以中国为首的其他国家的发展逐渐加快,对美国的霸主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威胁,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断被削弱。在这句话中,特朗普将美国的形象扮为落后于人的一位赛跑选手,而中国等其它国家则是靠破坏规则上位的选手,这大大激起了群众的愤慨,激发其不断奋斗,让美国重回世界大国的位置,迎合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主题。正如,“ 20th,2017 will be as the day the the of this again.”;“ will no for less than the best.”美国一直都自称是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博弈中的佼佼者,这两点是美国人民奋斗的信心源泉。特朗普用“the best”和“ruler”这些词来唤醒美国人对过去辉煌的记忆,激励更多的美国人民投身到重现伟大美国的梦想中去,并且,用这些积极热血的词汇能间接增强民众对特朗普的信心。这些体育类隐喻的运用彰显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并试图征服各国的野心。
4.2.2 冲突类隐喻
冲突类的隐喻是政治话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类隐喻,在源域,敌人通过各种方式对我方造成威胁,我们要联合起来进行自卫,这里面必然伴随着流血与牺牲。在目的域,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威胁的环境,老牌大国虎视眈眈,后起之秀奋起直追,如图5所示:
如上图所示,政治域与战争域亦存在着多重映射关系,特朗普将各国看作是充满威胁的对手,将政治生活看作是一场战斗。所以,美国人民要联合起来,一起去为伟大的美国消除这些威胁,即使这个过程伴随着流血与牺牲。通过这种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特朗普号召美国人振作起来去抵抗外界威胁,同时也为武力解决找到了一个好借口。例如:
“We must our from the of other our , our and our jobs.”;“Here is why this is to you:if they can fight like me,who has to fight back,just look at what they can do to you.Your jobs,your ,your ,your care,the of ,the theft of your ,the loss of your ,your homes,and much more.”
就业问题是困扰美国社会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现在美国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多次公开演讲中,特朗普将中国等国家隐喻成小偷,利用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将就业机会“偷”到了自己国家,导致美国民众失去了就业机会。在这里,特朗普用冲突类隐喻来表明事态的严重性,解决就业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人民应该拿起“武器”,团结起来,去制裁这些偷走我们就业机会的“小偷”,为特朗普上位后的经济策略做了铺垫。同时,这类隐喻也顺应了美国中低阶层反对全球化的呼声。
4.2.3旅程类隐喻
旅程类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十分常见,如图6所示:旅程类隐喻将政治生活描述成在领导人的指引下,朝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携手同行的一段旅程。
如上图所示,政治域与旅行域的各元素间存在着映射关系。特朗普在演讲中多次运用这类映射关系。详见下例:
“We will the of and the world for many,many years to come.We will face ,we will ,but we will get the job done.”;“We have like you’ve never ever seen— , ”;“Do we the of the past,or do we to that a great ,yet ,still lies ahead for us,and for our , ?I think it does.”
这是特朗普在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发言,他将建设美国的过程隐喻成一段旅程,在旅程类隐喻的源域里,旅途中会有一位领导者,来引导美国重新走向富强,来实现美国梦,同时在路途中,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也有可能会走岔路,旅途的终点会是民主与自由的一片乐土。特朗普借旅程类隐喻将自己隐喻成能带领美国人民实现美国梦的领导人,同时潜移默化地将人民拉入自己的“道路”上来,逐渐改变人民的政治倾向。在追求美国复兴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这些阻碍威胁到了美国的富强,所以民众要团结起来,一起捍卫美国的民主与自由。虽然这一道路是艰辛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我们终会走到旅程的“终点”。特朗普借旅程类隐喻来激发美国群众在面对高失业率及各类社会问题时的自信心,向民众传达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4.2.4拟人类隐喻
拟人类隐喻是特朗普演讲的一大特色。这类隐喻较为生动活泼,能快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对于塑造总统积极的正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些拟人类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具体人物的特点、外貌等特征向目的域进行投射,所以该类隐喻存在多个输入空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朗普的演讲中,他曾提到:“the crime and the gangs and the drugs that have too many lives and our of so much .”他将国内的枪支泛滥和毒品问题隐喻成夺走人们生命的贼以及破坏美国人民追寻美国梦的抢劫者。源域的贼与抢劫者的人物特征是暴虐,特朗普借此隐喻来表达国内枪支泛滥和毒品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严重危害国民的生命安全,阻碍美国的发展,同时借隐喻无形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出现。“Third,I will my of to label China a .China is a .”,“中国代替我们操纵了经济”,这是特朗普借这句隐喻想要表达的意思。无论是在辩论中,还是之后的演讲中,特朗普经常用隐喻来讲中国。中国的发展对于美国来说不得不警惕,特朗普将源域操纵者的形象特点投射到目的域中国身上,借操纵者冰冷无情的霸权形象来影射中国在美国发展道路上给美国的冰冷打击,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美之间的汇率大战,以及在亚太地区的话语争夺战。
在特朗普的演讲中,建筑类、空间类、身体类及宗教类隐喻出现次数相对较少,分别占总共鸣值的9.29%、2.9%、1.86%和1.05%。特朗普在演讲中使用“美国是建筑物”这一概念隐喻,将源域的工程师的领导形象投射到目的域特朗普自己身上,凸显其领导作用;并且大楼的建成需要工人也即美国民众的齐心协力,这又激起了听众的积极情感。特朗普将之前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美国形容为“下”,自己若执政美国将向“上”强盛起来,以此表示自己将带领美国重回巅峰。由于其余隐喻出现次数很少,种类分散,在其演讲中不具代表性,故不再赘述。
通过对特朗普的四篇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我们可以挖掘出在话语背后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首先,在特朗普的演讲中,体育类的隐喻占据首位,这一类隐喻不似战争类隐喻那般激进,这跟特朗普的身份有很大关系。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特朗普并不像前几位总统一样偏爱血腥政治,强调武力征服(吴心伯2017:19)。由于长期处在一种商业竞争的环境中,特朗普在本质上自私自利,他主张“美国优先”,所以会更偏重于相信“国家的发展是一场比赛”,承认竞争对手与前进阻力的存在,美国若是在比赛中取得第一,其利益将会最大化。其次,从国际形势上来说,特朗普对美国的状况并不看好,在他的演讲中运用了许多冲突类隐喻,将美国塑造成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利用群众的反抗心理来为其接下来的新政铺路。而且,冲突和战争可能伴随着失败,特朗普的新政也可能如此,特朗普运用隐喻将失败的心理暗示传递给群众,以减弱民众过高的期待值。再次,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曾有言论:奥巴马缺乏对于美国的掌控力。为了改善这种窘境,特朗普在演讲中运用了许多旅程类隐喻,将自己塑造成美国前进道路上的领头羊,更好地将美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去解决国内矛盾。
通过上文对特朗普演讲中隐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隐喻对于政治话语中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在政治话语中,隐喻的作用主要有两点:劝说与表达。首先,如上文所述,政治家们会选择隐喻这一相对柔和的工具来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接受某种思想、改变不合时宜的政治观念,等等。其次,政治家们都希望用一种含蓄且幽默的方式来展现其风度和素质,赢得民众好感,所以,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政治家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用隐喻来隐晦地表达自身强烈的情感态度。那么我们如何分析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呢?对于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上文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进行三步分析。首先需要对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进行识别,确定该话语领域是否与目的域之间存在着完整的映射关系;在识别出完整的映射关系后,则进入到隐喻的描述阶段,整合出该政治话语领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类空间;第三步则是隐喻的说明,在这一步需对非输入空间进行整合,这可能包括国家对外政策、国际局势、国际热点话题等具有较大关联的言外语境要素。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对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话语背后的隐含意义。
05
结语
由于隐喻的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源域中某些具体的特点能转移到目的域。在政治话语中,高明的政治家们常通过隐喻来传达自己的政治思想,隐喻能将某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具体化,更能为群众所理解,能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塑造自己的形象、推销自己的政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批评隐喻分析能够很好地解释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能够用于政治话语的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长按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暗示某些人自私的句子,8折优惠价)
陈新仁教授南京大学博导
《批评语用学视角下的社会用于研究》
辛斌教授等南京师范大学博导
《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语篇和语用功能比较研究》
徐玉臣教授等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导
《英汉科技语篇中语言评价系统对比研究》
如果有计划购买的国际原版图书,欢迎联系我们询价
支持刷公务卡、微信支付预购。可开具电子、纸质发票。
预购请加孙老师: (电话同微信)
编者按
感谢《外国语》编辑部的支持,欢迎查阅《外国语》2020年第3期纸质原文。
我的健身房app
一款超好玩的模拟健身房经营游戏。从开设一个时尚健身房开始,通过培训常规客户和专业运...(153)人阅读时间:2023-10-27换位思考,是维系婚姻的重要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换位思考是维系婚姻的重要力量。有时,我们忘记了彼此的需求和感受,...(117)人阅读时间:2023-10-24什么是夫妻? 少年夫妻是一双鞋, 中年
中年夫妻是两扇门...他们的婚姻就像是一双受损的鞋子,开始有了磨损和疲惫的痕迹。他们的...(183)人阅读时间:2023-10-23我们婚姻和谐的关键:敷衍学
当然,玩笑归玩笑,我并不提倡这种敷衍伴侣的行为,大家不要学我哈,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62)人阅读时间:2023-10-23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更想结婚 主要有5大理
情侣相恋到一定时机的时候会选择结婚,但是两方中往往是女人更要早点结婚,这是为什么呢...(77)人阅读时间: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