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4686
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编者按: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取谐音“我爱我”,旨在唤醒大学生对自我了解、关爱和接纳。而正如身体社会学所揭示的,心灵、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抽象范畴往往都需要以具身()的方式得到表征,心理健康也由此与身体发生了紧密的联结。
今天,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爱着自己吗?在种种对自己的不满意中,身体或许是绕不开的主题。如今,外貌焦虑屡屡为网络热议,但对于那些身困于外貌焦虑中的“她”而言,这头“镜子中的野兽”并不只是互联网上风过无痕的狂欢。
受访者若芳供图
晚上十点,刚洗完头的林姣低着头擦头发,透过头发缝隙,她看见了镜子里的自己。黑黄的皮肤和抬头纹里的细小颗粒,在浴室的灯光下格外显眼。她喜欢在镜子面前端详自己,但绝不是浴室里的镜子。
站在这面“刻薄”的镜子前,林姣总会经历从“外貌焦虑”延伸到“自我价值否定”的“绝望”。“接受自己‘长得一般’是一回事,接受自己的眉毛只有一半、手背和手心的肤色分界线以及向下塌的嘴角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快速地从镜子前挪开脚步,但焦虑却在慢慢吞噬心底,对于自称“985大学废物”的林姣来说,情况一直都如此。
而在外貌焦虑的泥沼里挣扎的,远不止林姣一个人。
今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高校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对外貌感到焦虑的女生比例(64.61%)高于男生(46.23%)。
萌发
外貌焦虑是指因外表的社会性评价而产生的焦虑。外貌焦虑者往往会担忧自己的外表达不到外界关于美的标准而受到他人消极评价,进而产生焦虑,甚至讨厌自己,拒绝社交。
严重的外貌焦虑者可能产生精神障碍症——躯体变形障碍(Body , BDD),一种身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仅仅是轻微缺陷,而患者想象自己有缺陷,或是将轻微的缺陷夸大,由此产生心理痛苦的心理病症。
婉如,国外某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一份报告、一篇作业、一场聚会……都可能引起她的焦虑。如果说学业和生活上的焦虑还处于可控范围,那么外貌焦虑就是在婉如的生活里不停游走的“幽魂”。
婉如的妈妈是大众意义上的美人:欧式双眼皮、皮肤白,外貌和气质总是在人群中能够脱颖而出。但对于她来说,这似乎不是一件很骄傲的事。相反,婉如的外貌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妈妈的“优秀基因”似乎一点也不眷顾她——天生皮肤黑黄、单眼皮、牙齿也不整齐的婉如,像个假小子,“我这款长相一般男生也都不会喜欢。”
受访者婉如供图
六岁,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第一次见到婉如的阿姨脱口而出:“你和妈妈长得一点也不像啊,你妈妈这么好看,你……”那一刻,婉如把头压得低低的,躲在妈妈的身后,脚尖在地上画着圈圈,一点也不敢抬头。
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怎么和爸爸妈妈长得不像……这些来自外界的“没有恶意”的疑问伴随着婉如成长,也在婉如心里埋下了不自信与焦虑的种子。“对别人的夸赞太渴求了,稍有微词都会困扰很久。”
第一次有人评价婉如和妈妈长得像的时候,她开心了好几天。但很快又陷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焦虑。
对于目前正处于间隔年(gap year)、即将出国留学的新闻系本科生若芳来说,她的外貌焦虑“萌发”在她的初中时期,“当时还不知道这个词,但感受却是真实存在的”。
青春期的身心发育让若芳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天生自然卷和蓬松凌乱的刘海,是若芳开始审视自己的第一道坎。同学们窃窃私语的评价让若芳一度焦躁,她说,“大家都觉得不好看”。
她不自禁地想去拨弄,试图让头发看起来整洁一点。没有护发知识,头发拉直不被父母允许,“在梳妆打扮上花心思”被扣上了“不务正业”的帽子,若芳在家长和老师的评判中感到无所适从。
在课间发呆的时候,她常常托着脸颊,幻想以后可以自由打扮的时候,要打扮成什么样子,而这里头,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要把头发拉直。
受访者若芳供图
肆意生长
上了大学后,婉如第一次实现了“化妆自由”。在化妆灯的照射下,婉如暗黄的脸庞变得白皙红润,单眼皮因为眼线的勾勒变得更加有神,鼻梁在修容的作用下变得挺拔。她小心翼翼地用化妆刷轻扫自己的脸颊和眼眸,用亮丽的口红浸润自己的嘴唇。那一刻,她看见了一个新的自己。
之后,婉如把自己的外貌定位为“悬崖外貌”,颜值身材都在悬崖边上,尽力维持用心打扮就能“上岸”,稍微颓一点,身材和外貌管理松懈一点就是断崖下跌。
但化妆却还是没能拯救婉如内心的焦灼,心底仍有一个不断回荡着的声音,“这些也都是画出来的罢了”。在她眼里,身边人毫不吝啬的夸赞都太“主观”了,“她们知道我们在意这个,所以什么也不敢乱说”。
经过任何会反光的物体的时候,她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停留,但她看见的,是被焦虑无限放大的痘痘和瑕疵,还有内心深处的自卑。素颜出门的她极其不自信,行为举止都很别扭,生怕别人往脸上多看一眼。
而花一两个小时打扮自己,全妆出门是婉如眼中的“高光时刻”,对于外貌的自信从内心溢出,洋洒在脸上的笑容中,但这样的好心情也时常被打破,“经常自信满满地出门大学生眼中的时尚女性 调查问卷,晚上很沮丧地回家”。
大三,一次聚餐时,婉如从反光的手机屏幕中察觉到了端倪,赶到洗手间,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双眼皮贴掉了。在此后的一个小时里,婉如在朋友们的交谈中“闭了麦”,低头咬着吸管,直到聚会结束,只有她知道,在沉默的海平面下,她内心的焦虑在不停地翻滚,吞噬。她下定决心,等自己经济独立了,一定要去割双眼皮。
刚上大学时,婉如有过一段恋爱经历。“有点胖”、“发际线高”……在感情生活里,对象的一言一语,如同刺一般,扎在她的心上,加剧着婉如的焦虑。
这些“小心思”甚至蔓延到了她点点滴滴的生活里。和前男友出去旅游时,洗完澡后,婉如总是会重新打开化妆包,摆弄起瓶瓶罐罐,贴双眼皮贴、涂阴影、画眼影,“底妆实在是皮肤受不了只能放弃”,倒腾十几分钟,让自己看起来像“素颜”之后,婉如才敢走出浴室。
婉如说,自己的行为很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开头的那几幕
外界的评价逐渐内化成为了婉如心中的“标尺”。她认为自己的容貌焦虑都来自于比较和自以为的他人的凝视。“很多时候就是我知道我应该接受自己的外貌,应该放弃比较或者过分苛求,但我说服不了自己。”
婉如的情况并非少数,学者杨晨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外貌焦虑正在成为性客体化经历与女性自我客体化的“纽带”。性客体化指的是女性的身体频繁地被当作物体来观察与评价。在这种环境中,个体往往会在意自己的外表是否符合“大众审美”,由此产生的担忧与失控感,可能使个体处于焦虑情绪之中。为了缓解焦虑,个体在迎合外界标准的同时,甚至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来审视自己的身体,即自我客体化。但由于社会理想体型通常难以达到,这时常会导致更高的焦虑感。
在互联网时代,“物化”与“凝视”被进一步放大,外貌焦虑的藤蔓在社交媒体上肆意生长着。一边是“A4腰”、“筷子腿”、“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话题频出;而另一边,“外貌焦虑”也在被不断提起。在豆瓣话题“我所经历的外貌焦虑”下,聚集了1974篇不同的“焦虑记录”,浏览量高达1763.6万。
豆瓣话题截图
然而,社会“凝视”的目光不仅聚焦在女性身上,也正在逐渐投向男性。在袁瀚和躯体变形障碍症抗争的五年里,“尺子”是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三庭五眼”、鼻子和下巴要成多少度、下巴到脖子的距离,关于面部的所有数据像考研资料一样牢牢刻在他的心底。一旦有一个地方不符合标准,他便心急如焚:眼睛不够深邃、鼻子再高一点、鼻翼再收一些、如果嘴唇再薄一点就好了、下巴不够翘、脸上的皮肤太松了……“我听不到周围任何声音,只能听见我自己的心跳,和感觉到浑身的冷汗与鸡皮疙瘩。”对他来说,那种心急如焚,是前所未有的绝望。
无法和解
“一个女孩没有办法因为听到了一句‘你要自信’,就真的自信起来,真的没有办法,当然,告诉别人‘你很美’是种十分善良文明的行为,但这个行为对于我们的焦虑没有任何帮助,就像我每天都在告诉自己‘我要快乐’一样没用。”对于林姣来说,这些焦虑是无法消除的。
在浙江上大学的奕姚,今年大四,目前正处于实习期。在她的眼里,和“担心毕业论文写不完”、“怕实习进度太慢”相比,外貌焦虑是她是永远也“无法和解”的焦虑。
只要一躺下去,就会觉得自己的牙齿不美观,尽管身边没有一个人觉得奕姚的牙齿不好看,但她还是陷入了焦虑。就连咬苹果时留下的牙印,也会勾起奕姚心底的自卑。于是,她开始尝试做医疗美容。
《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自2015年起,受颜值经济影响,医疗美容市场进入爆发性增长期。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已达1975亿元,“95后”成为消费主力军。2020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在化妆品品类中,仅面部护理套装一项的销售额就超过110亿元。在消费主义带来的焦虑狂潮中,“化妆拯救颜值,整容逆天改命”的口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奕姚一样的人为美丽买单。
图源:FDA官网
尽管父母认为没有必要做大学生眼中的时尚女性 调查问卷,但奕姚还是偷偷攒了生活费,找到了一家能分期的医院。从戴牙套到做中胚、细胞氧疗、去黑头,在过去的一年里,奕姚前后买了多个“套餐”。这个月是奕姚做的中胚层美容的最后一次疗程,加上此前的两次,她已经花了快6000元。奕姚的医美师告诉她,中胚层美容主要是刺激细胞重新生长、收缩毛孔。
但真正能缓解奕姚焦虑的,只有医美师告诉她“产品有效果”的那一瞬间。很快,奕姚的焦虑又卷土重来。“做医美的人很会说话,”做完鼻尖之后,奕姚的医美师又接着引导她发现鼻梁的“不足”,“她告诉我,我还有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等以后年纪大了就来不及了”。
“明知道是用焦虑来让我花钱”,但对于奕姚来说,除了看得见的效果外,她想要的其实是在通过不断“付出”来平复内心的焦虑。趁着促销活动,奕姚又买了一年的“补水套餐”,花了4800元,而下一步,她正在考虑要不要“把自己的鼻子给做了”。
与“怪兽”共处
“社会环境在塑造我们的审美,这是确定的,但我们又如何能做到把所有外部因素都切除呢?”在若芳眼里,个体无法与外部世界的“镜子”抗衡。于是,她开始尝试和这头在她身上生长了二十年的“怪兽”和平共处。
大三下学期,若芳结交了几个新朋友。她开始接受朋友见面时的一番夸奖,“哇好美!”“好时尚!”……在被喜欢和被爱中,她开始被治愈,正视自己,走出社交困境。慢慢地,看见朋友的打扮后,第一反应也不再是陷入焦虑,而是夸赞。“我想我会长久地与我的外貌焦虑共存下去,一边因为朋友的赞美而欣慰,看见自己的美,一边为尚未完美而焦虑。”
婉如在去年做了一个“征集实验者15天坚持发素颜自拍到社交软件上”的课题项目。在实验对象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焦躁和抗拒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焦虑,“对别人我可以不以貌取人,对自己,我不想做大众意义上的美女了,想做自己审美里美的那个。”
林姣的心理咨询师告诉她,“一切追求美的行动都应该以开心和健康为目的,而不是以攀比、治愈自卑、模仿他人为目的。我们不需要因为外貌美才自信,我们自信了,在别人眼中才美。”
慢慢地,疫情在家期间,林姣开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精心照料的绿植开了花,“在不经意之间,它成长得那么安静,仿佛只是在那打着盹,每朵花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哈欠而已”,花开的宁静照亮了她心底的阴霾,她在日记中写道,“接受自己是一个长得一般的普通女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这么困难的事情,我做得不好也实在是情有可原。没什么大不了的,真的。”
综艺节目《听见她说》截图
除了“放过自己”的和解方式,在与镜子、焦虑和怪兽周旋的背后,质疑的话语也在慢慢发声。
综艺节目《听见她说》中,女主人公直视着镜头发问:一定得是巴掌脸吗?一定得是筷子腿吗?一定得高吗?一定得瘦吗?一定得白吗?“我没有质疑高白瘦。我质疑的是‘一定’。”对审美标准的“灵魂拷问”,触动了屏幕外胖与瘦、高与矮、白与黑的大多数人心底关于外表的弦。
在豆瓣“我所经历的容貌焦虑”话题下,一位网友写下了自己的困惑:只要瘦下来,一切就会变好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杨晨,叶宝娟,唐日新.性客体化经历和外表焦虑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2):289-292+325.
2、孙青青.性客体化与自我客体化:模型检验与机制探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16.
3、唐文清,许小雪,刘延云.大学生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7):1105-1109.
女性时尚穿搭技巧.docx
女性时尚穿搭技巧女性时尚穿搭技巧时尚在这个时代而言的,不只是为了修饰,而已经演化成...(117)人阅读时间:2023-10-20穿衣时尚的三个搭配套路 时尚女人都在这
那么对于会穿衣的女人,她们都在用哪些搭配技巧呢?穿衣时尚的女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在坚持...(98)人阅读时间:2023-10-20怎么穿搭才够时髦 时尚潮流女装搭配
每个女生的穿衣搭配风格都有其不同,有的甜美淑女,有的时尚气质,有的简单干净。那么,...(84)人阅读时间:2023-10-20时尚女性穿衣搭配 让你随时成为人群焦点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搭配,而且无论搭配什么样的玩法都能公司上的是上月流行不是达成...(99)人阅读时间:2023-10-20时尚女人穿搭图片 穿衣简单大方且日常
其实时尚的穿搭并不难,简答的衣服也能清爽穿出时尚感。基础印花短袖T是夏日必备单品无疑...(139)人阅读时间: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