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早上六点半左右,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挂号处,一位女士裹着被子排队挂号。 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居民在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内等待办理医保报销手续。
新华社发
“难啃的骨头”
新华社发 商海春作
很少有这样一项改革,因为“人命关天”牵涉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联到如此多元且难以平衡的利益主体,形成难解的疙瘩、难抚的纠结和强烈的期待。
患者难、医生难、医院难、政府难……药价医价、医保报销、医患矛盾……旧事未解,新事又来,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从20年的推进难破局的历程可见一斑。医改“难啃的骨头”在哪儿?这台“大手术”该在哪里“下刀”?
最近,新华社联合《医学界》杂志和丁香园网站发起了一项有3万多名医患对象参与的线上调查,形成了一份医改“关注度清单”。
焦点一
控制医疗费用有多难?
调查:医保报销—73.6%的受访患者希望提高“报销比例”。在参与调查的7540名患者中,解决这一问题位列关注度第一。
一位网友吐槽:“看病报销,相当多的药品和服务在报销目录外。越是贵重药、进口药、疗效好的药,越不能报销。”
控制医疗费用始终是医改的重要议题,也是迟迟难以解决到位的难题。我国医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且不断“提标扩面”。
数据显示,卫生总费用中,患者自付比例已从2008年的40%多下降到2013年的33.9%,“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得到缓解。但仍有很多患者感觉“看病贵”。权威人士表示,大病医保全覆盖的意愿虽好,但必须考虑“卫生经济学”。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2015年将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提高保障能力,降低群众的自付比例;同时,在全国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着力解决好群众得大病后负担重的问题,使大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之后再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说,控制医疗费用医改难,看看台湾医院如何做,核心是要控制医生和医院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医疗。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形成合力。
焦点二
“家门口”看病有多远?
调查:就诊体验—4小时等号,4分钟看病!52.76%的受访患者希望就诊时医生能耐心一点,多一点时间问诊。47.76%的受访患者希望建立更方便的预约看病渠道,减少排队挂号时间。这两项与改善看病体验相关的诉求,分别位列患者关注度第二和第四位。
不是医生不想尊重病人,而是没时间、没条件表达“尊重”。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介绍,该院日门急诊量近万人次,六成以上是外地患儿,每天做B超的队排得很长,等待的家长们往往催促医生“快点”。很多患儿家长可能不知道,很多医生经常忙碌得吃不上中午饭。
是医疗资源不足吗?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看病难”问题,原来就有结构失调的原因,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就诊者寥寥。在缺乏有效分级诊疗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投入和医疗保险扩面所释放的医疗需求,主要由大医院承担,进一步加剧了大医院的压力,加剧了看病难的矛盾。
患者为何不愿意去基层医院?调查发现,一是基层医生接触病人数量有限,临床经验不足;二是基层医院待遇较低,优秀的医疗人才不愿去。
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去大医院看不上病、去小医院看病不放心。
焦点三
医患矛盾何时不坐“火山口”?
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似乎成了难解的疙瘩。此次调查中,76.16%的受访医务人员选择关注“期待严惩伤医事件,保障医护安全”。一位护士留言道:“医护人员染血白袍,患者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医患共同的“敌人”本是疾病,然而“极端维权”事件频发,医患之间都戾气弥漫。原本救死扶伤的行业,缘何又变成“危险职业”?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调解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认为,医患纠纷的根源是信任危机。目前看病自费比例居高不下,有人因病致贫,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在医患之间信任危机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制度缺失、机制空白?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特鲁多医生近一个世纪前的格言这样描述医生这一职业。然而,现在大医院医生满负荷运转,一个病人常常三五分钟诊疗完毕。在一些人看来,医生没有给予病人必要的安慰。一旦发生纠纷,在正当机制中寻求不到途径时,一些患者和家属用非理性行为讨说法,甚至激化为伤医事件。同时,由于医疗事故鉴定和赔偿的程序复杂,成本高,少数病人往往选择“告不如闹”。
由于医疗行业财政补偿不足,特别是“给政策不给钱”, “大处方”“大检查”让医疗行业的公信力降低,由此医患间信任更加脆弱。
焦点四
根治“红包”有多难?
调查:78.7%的受访医生认为工资与付出不成比例,希望“获得体面、合法的收入”成为医务工作者对当前医改的首要期待。
不知从何时起,红包在医疗领域变为买服务、买安心的交易,拒收红包口号“喊”了20年,频频发文让医患双方签不收红包协议书,但效果难如人意。
劳动得不到合理体现加上人情因素,是一些医生接受“灰色收入”的重要原因。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个专家门诊14元,3个医生、2个麻醉师和几个护士开一台高难度的手术,手术费即人工费两三千元。
而药品、耗材、仪器、检查的费用,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这造成了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和医院不合理的收入结构。
一位药物研究所的负责人说:“医生的一支笔,决定着药品的市场额度。”要实现医药分开,不能让医生从卖药中获利。药品回扣的盛行,与我国药企小而多、产品低水平重复不无关系,恶性竞争中只能靠回扣开路。
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一支主体力量。脱离充足的医生资源、脱离医生的积极性,医改将有可能“挂不上挡”。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医生需要回归,而不是要回扣。要尽快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遏制药品回扣“潜规则”,就要强化“显规则”,让医务人员有一个阳光体面的收入。
(据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揭秘
“三明医改”为何能成?
医改怎么花钱是一个大问题,各地情况不同,难处也不一。经过两年多的推进,福建三明医改如今在全国“火”啦。
那么,三明医改是如何花钱,钱流向何处,又是如何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新华社记者最近专访了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深化医改小组组长詹积富,请他细致地“算笔账”。
药钱,怎么降?
记者:药钱贵在哪里?
詹积富:药价虚高直接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让患者更是雪上加霜。患者花了不少冤枉钱,吃了不少冤枉药,打了不少冤枉针,吊了不少冤枉瓶,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觉得,医改中增加政府投入非常重要,但眼下堵住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为重要。只有堵住浪费,遏制药价虚高、药品回扣,医生的高价药、大处方才会消失,才会从目前的“为钱而药”转到“为病而药”。否则投入再多也是无底洞,根本起不到效果。
记者:怎么降药价?
詹积富:这就要建机制。三明医改一开始就定下了“三个回归”的目标: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质、医生回归到看病的角色、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为此,可谓下了苦功,打出“组合拳”,对全市县级以上22家公立医院在分配机制、补偿机制、考评机制、药品采购、医院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比如药品采购方面,三明对药品和耗材的采购建立统一的隔离制度,公立医院采购限价目录内的药品由市医管中心负责配送和结算工作。
记者:药价降下来了吗?
詹积富:如今,三明实行药品限价采购改革后,药品水分不断挤掉,比如依西美坦从657元降到136元,头孢硫脒从256元降到60元,每盒奥美拉唑钠从256元降到7.8元。
提高医生收入,钱从哪儿来?
记者:回归公益性后,公立医院的收入是否会减少?如何保证正常运转?
詹积富: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背后是有“苦衷”的,政府投入少、医生待遇低,医院想创收就只能实行药品加成,默许医生开大处方。要回归公益性质,就必须转换运行机制,并明确政府的投入和监管机制。
三明提出,公立医疗机构的硬件投入依靠政府,软件和日常管理依靠医院,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则依靠体制机制创新。2013年,全市22家医院财政补助收入3.4亿元,较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三明医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全国首开先河,推行医院院长、医生(技师)年薪制,把医务人员的工资提升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到五倍。但一边是医院药品收入减少,一边是医务人员薪水增加,一多一少,钱从哪里出呢?医务人员收入如何得到保障?
詹积富:一定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只有这根“指挥棒”正确了,才能使控制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成为公立医院院长和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不光实现了年薪制,而且考核方法也有所调整。
目前来看,个别医生收入是减少了,但多数医务人员收入却提高了。2011年,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是16.9亿元,而医院的真正收入,也就是医务性收入只有6.7亿元。但到了2013年,总收入增长到20.866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医务性收入增加到12.3895亿元。
百姓花钱少了,是否可持续?
记者:公益性回归后,老百姓受益有多大?
詹积富:几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
一个是医院的医药收入增幅大幅下降。2013年全市22家医院医药收入较上年仅增长6.25%,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增幅,其中药品、耗材收入不升反降,从2011年的10.15亿元下降到2013年的7.69亿元。
第二是职工医保住院次均费用持续下降。2011年到2013年,次均住院费用从6553元下降到5084元,其中个人自付费用从1818元下降到1518元。
第三是医保扭亏为盈,保障能力增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从2010年亏损1.43亿元,到2013年当期结余7517万元。
从一系列的数字上来看,三明医改后,人均药费大幅下降,医保报销比例上升,患者负担减轻,医务人员收入增加,滥用抗生素、大处方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有人担心,这种“利好”是否可持续?
詹积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由于部分改革措施是三明“单兵突进”,有时会面临陷入“改革孤岛”的压力。比如三明规范了药品招标采购和医生用药,一些药商有意绕开三明市场。在局部地区推行医用耗材采购改革也有颇多困扰,由于供应商相对较少且集中,若个别市场份额较小的地区实施限价采购,可能出现供应商宁愿放弃三明市场的现象。
记者 孟昭丽 董建国
(据新华社福州2月6日电)
数据解读
医改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答卷
最近十余年间,中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交了一份医改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答卷,效果怎么样呢?且看我们用数据来解读。
数据一:
基层医院约10%的收入来自财政投入
—强基层,政府“蛮拼的”
十余年来,把患者留在基层一直是“医改”的目标之一。为了留住患者,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谓下了“血本”,一方面不断提高基层就诊的报销比例和范围,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基层诊疗水平。基层始终是重中之重。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将综合医院分为中央属、省属、地市属、县级市属、县属等五级进行统计,从过去十多年统计的医院各项收入占比来看,县属综合医院的总体收入中,财政补助所占比例始终遥遥领先。
但数据也指示了应该完善的方向。从绝对值上看,中央属、省属等大医院,依然是财政投入的重点所在。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尽管中央一直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但财力、物力这些医疗资源配置,在现实中都存在倒置现象。
数据二:
医疗纠纷发生率年均上升二成
—医生人均工作量翻倍,医患比失调要解决
2014年以来,各地医患纠纷不断“刷屏”,伤医极端事件时见报端。十多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率年均上升22.9%,每所医院年均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
医患关系这个“结”怎么解,2014年的最大呼声是拉回法治轨道。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明确指出,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法严肃处理。一个月后,最高法、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公布《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对殴打医疗人员或故意伤害医务人员身体等6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
一年来,把医患纠纷处理纳入法治轨道卓有成效。然而,法律只能是最后一道防线。数据透露,问题可能还出在医患“比例”的总体失衡上。2003年至2013年,每千人中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70%以上;可执业(助理)医师数却增加不到30%,这意味着医生的人均工作量增加了约1.33倍。
这边患者抱怨:千辛万苦挂到号,医生几句话就把自己打发了;另一边,医生们也很委屈:不是对患者不耐心,只是工作强度太大。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近八成的原因是没有或者极少沟通。
数据三:
“红包”禁令年年发
—构筑医患信任,让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
“红包”等灰色收入,不仅影响了医务界的行风,更是横亘在医患信任间的一道屏障。因此,针对“红包”,可谓禁令重重。
数据显示,近20年来,有关医疗行风和禁收“红包”的禁令,平均每年就会出台一次。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顾晋坦承:劳动得不到合理体现加上人情原因,是红包盛行的重要原因,也突显了医患信任的削弱。
“有些患者担心医生如果不收红包医改难,看看台湾医院如何做,就不会尽职尽责地医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认为,医疗行业的药品回扣、医生收红包现象,也是现有医疗服务定价体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表现。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还显示,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是原因之一。以典型的阑尾炎手术为例,作为对医生劳务的体现,十余年来手术费的费用和其在总费用中所占比值虽然逐年提高,但始终是“小头”,药费却占到了整个手术费用的40%以上。
如何解决“红包”禁令落地的问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2012年,北京市选取试点医院,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销售加成,增设“医事服务费”。2013年,国务院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其中取消“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据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振兴乡村必须加快农村医疗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加...(147)人阅读时间:2023-10-27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
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甘肃省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71)人阅读时间:2023-10-27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我国医改吹响攻坚号
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全部开展综合改革,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2017年4月,国家卫...(60)人阅读时间:2023-10-23动态︱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我国医改吹响攻
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全部开展综合改革,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今年4月,国家卫...(88)人阅读时间:2023-10-22国务院医改办主任:药品加成必须取消
马海燕)中国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22日表示,公立医院改革,药品加成必须取消。孙志...(203)人阅读时间:2023-10-22